此外,为向关键雇员提供长期激励,2024年7月17日,公司向一名承授人授出6万份购股权,令承授人有权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权计划的条款于行使该等购股权后认购合共6万股股份,惟须待购股权承授人接纳后方可作实。
中小企在香港企业总数占比超九成,且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贷款坏账率提升且破产数字不断增加之下,如何及由谁进行救助仍有待良策。摄/焦建
呼吁银行特事特办、给予业界喘息空间的声音背后,是属于风险厌恶型的银行业应否及能否承担起宏观经济刺激职能?
文|《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8月20日一项坏账率数据公开,再令中小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风控协调难矛盾持续升温。而应否对中小企及地产等贷款申请“特事特办”,已在中国香港特区相关业界公开激辩月余。
据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当日披露数据:近年来针对中小企业的“百分百担保贷款计划”已累计坏账6100多宗,涉及担保额约132亿元(港元,下同),累计坏账率升至9.2%。坏账率比近月披露水平再次提高后,涉及款项较去年10月底高出76%。
所谓“百分百担保贷款计划”,《财经》此前曾多次报道,作为疫情期间扶持性措施之一,特区政府为相关企业提供全额担保贷款。计划实施近4年,至今年3月底才停止接受申请。截至7月底,共批出近6.6万笔贷款,总额约1432亿元,惠及近4万家企业、近40万员工。
前述坏账数据反映出的中小企业经营难,只是当地银行业管理面临的难题之一。8月中旬,当地地产相关业界亦举行记者会,称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金管局”)领导层会面并反映有关银行“call loan(提前催还贷款)”情况,希望放宽按揭贷款提振楼市。
一系列“贷款难”背后,是中国香港特区高息环境已持续一年半左右,信贷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在外界减息可能性不断增加之下,银行出现惜贷、催贷等现象。比如近日便有部分中小企业老板称:之前抵押物业贷款,但随其估值下跌,相关方面要求追加抵押品,否则便催还部分乃至全部欠款,无奈之下只好清盘结业。
在香港语境中,中小企业经营领域往往以服务、零售等行业为主,其基本经营条件便是拥有或租用工商铺等。正因如此,所谓中小企业贷款难易,往往也与地产景气程度密切相关。里面的细致之处为:一方面相关工商铺低价出售,另一方面有意入手的商家贷款被审慎核批。如此可能带来叠加效应,被认为会加速工商铺整体跌势。
如何避免相关现象出现,是此次当地金融与工商业界相关讨论升级的起因之一。但惜贷、催贷现象是否普遍、影响有多广泛,各方说法目前则并不一致。
首先,与工商铺情况相比,香港涉及住宅类的负资产数字截至6月底时为3万宗左右,同比减少5.5%,与此前最高峰时的超过10万宗亦仍有较大差距。这部分源于当地失业率仍维持在较低水平,真正拖欠供款的比例并未显著升高。
工商铺情况则稍有不同,因其受餐饮及零售范式转移等影响拖累,加之商铺投资杠杆率往往较高,还贷压力明显更大。作为反映中小企业经营情况的核心数据之一,香港破产管理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七个月,当地破产呈请累计5279宗,同比上升18%。单计7月份,当地有780宗破产呈请,强制清盘呈请宗数同比上升约58%。
由此可能引发矛盾加剧。从金融业方面看: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银行体系稳定至关重要。正如金管局副总裁阮国恒不久前所言:美国息口高企,本地银行整体信贷环境持续受压,预期特定不良贷款比率有上升压力。银行需妥善管控信贷风险,大幅放宽按揭门槛有一定难度。
但要求银行业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出手的呼声,也在不断传出。例如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一位负责人近日便直言:目前是20年以来最差的经营环境。呼吁银行“特事特办,给予业界喘息空间”。在支持相关举措的政商界人士看来:香港经济及资产市场的低迷,属于短期状态,将会很快“雨过天晴”,银行业因此不宜“收水”。
从相关政策的实际推出及落地情况看:今年3月,金管局已公布了旨在减轻客户资金压力的支援中小企业九项措施。其中明言:银行不应要求按时还款的客户提前还款、检视其信贷额度时应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调整额度时须予客户最少六个月过渡期。
这一措施体系虽被指出“相对清晰”,但亦被认为有些保守。银行业是否及能否做得更多,正是此次激辩另一核心问题,焦点至少有二:其一,微观且属于风险厌恶型的银行业是否可承担宏观的经济刺激职能;其二,相关主管部门可否在“收水”做法外,尝试“逆周期放水”。
理解这些诉求可行性及前述九项措施的背景之一,是当地自1983年10月实施联系汇率制度(联汇制度)后,港元与美元挂钩。一方面,此举被认为帮助了中国香港从制造业重镇转型为贸易枢纽及金融中心。但另一方面,按照学者蒙代尔于1962年提出且对世界各地货币政策影响重大的相关汇率理论:某经济体在汇率稳定、资金自由流通、自主货币政策三者之间只能“三选其二”。
正因如此,这一理论又被称为“不可能三角理论”。多年来中国香港坚持联汇制度的含义,是选择了前两者,而这也意味着当地货币政策不能因应自身经济凉热调节息率或自由“放水收水”,只能被动接受美国货币政策影响,否则会出现套利等难以为继现象。
为令相关体系平稳运行,作为当地“中央银行机构”的香港金管局享有高度自主的法定权力,肩负多项职能:一、维持联系汇率货币稳定;二、促进金融体系稳定与健全;三、协助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四、管理外汇基金。
相关职能定位及前述特殊金融体系安排,意味着当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时,金管局并无太多直接抓手(且面临是否有权出手争议)。因无法直接调控港元息率高低,只能针对银行贷款、流动性、审慎经营等业务发出各种规定、指引,间接调节银根松紧度。
在此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便是在2009至2017年间,为应对地产价格持续上涨,金管局针对物业按揭先后推出过八轮旨在“收水”的管控措施。由此观之,前述3月时九项措施的推出,便被认为是一种新的逆方向相关尝试。
但在前述一系列现实及制度条件制约情况下,这些措施其实也只能作为非强制性的“指引”,通过“银行业中小企贷款协调机制”安排下支持中小企获取银行融资。是否可行及是否真的“放水”,仍有赖于业界的积极配合,即香港银行公会等。所谓银行公会,是当地根据相关条例于1981年成立的法定团体,其旨在让政府与银行界交流意见,进一步推动银行业发展。
与之相关的,则是2019年10月成立的“银行业中小企贷款协调机制”。除作为召集人的金管局,参与代表既包括11家活跃于中小企贷款的银行,也包括香港银行公会及香港按证保险有限公司。
疫情期间,该协调机制曾推出过多轮支援企业措施,包括“预先批核还息不还本”计划。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参与该协调机制的11家银行共批出超过11万笔贷款予中小企客户,涉及的授信总额超过4500亿港元。
近日一系列“特事特办”相关消息传出后,多位当地银行高层亦重申,强调相关贷款政策并无改变。香港银行公会方面的发言人亦在8月19日对《财经》表示:“银行公会一直与业界保持紧密沟通,以全面配合金管局3月出台的支援中小企9项措施。”
中小企占香港当地企业总数的98%,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此进行必要扶助被广泛指出有其重要意义。但亦有相关提醒称:过去十多年的低息环境,让部分商家及炒家习惯以高杠杆博取高回报。当局不能轻言大规模拯救(bailout),轻则道德风险,重则破坏金融生态。
在当地已出现银行机构不良贷款比率上升情况下,金融业“特事特办”的腾挪空间,亦被认为将日益收紧。对此,前述金管局某高层人士已指出:银行一重要功能就是促进资金融通,为各行各业及市民大众提供服务,同时银行需妥善管理风险,确保存户利益得到充分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对整体经济及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金管局要求银行与经营困难的企业客户充分沟通,并提供适切协助。然而,若个别个案如果出现偿付困难,而经过重组债务或银行协助一段时间后,情况仍没有改善,银行按照审慎风险管理原则采取行动,有效保障存户利益和银行体系稳定。”该人士指出。
促经济与保金融稳定存各执一词之下,未来如何及由谁采取措施支援中小企业,讨论仍在热烈进行,微观方面的一个焦点话题,便是相关部门看似职能不直接包含“刺激经济”等内容(财政司、商经局及发展局等特区政府直属部门的相关职能更为关联)。但如将“金融稳定”定义扩大,为避免经济及楼市一潭死水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有必要出招预防。
8月18日,为给相关人士先行派下“定心丸”,正在为新一份施政报告进行咨询的香港特首李家超已预告称:部分行业面临较大挑战,特区政府会在政策上“加大力度”,与各界共渡难关。“某几个环节在适应、变化、转移期间,的确有挑战,所以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我们会尽量听其声音、帮助它们。”
相关表态后特区政府将如何兼顾经济刺激政策与保金融稳定,各方将高度关注。
责编|张雨菲配资炒股股票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