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加杠杆
朝鲜语,其文字称为“韩文”,是朝鲜民族的民族语言。
这本来是朝鲜李氏王朝的世宗大王,为了教谕不识字的百姓,而创立的“拼音”。那时的朝鲜国的官方文字,是汉字金融加杠杆。
到了近代,伴随着中国的衰落、西学东渐,韩国开始了一场去汉字的文化运动。
然而,到了新世纪,韩国又再次拥抱了汉字,重新开启了汉字教育。要知道,韩国人素以民族自尊心强闻名,何以作为“独立”的民族,还要学习他国的语言呢?这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或者说,骨子里的无奈呢?
汉字“硬消失”
汉字在韩文中的地位从主流正统不断下落甚至到了要被完全去除的境地,究其根本,与中国的国力兴衰有直接关系。
日据时期, 日本殖民者出于抹杀被统治民族自有文化的目的,对韩文的压制和对韩文(表音文字)学者的残酷镇压,反 而使表音字成了民族主义的标志,使用纯粹的表音文字被视为反日爱国的象征。
其实,早在日本侵占朝鲜之前,朝鲜半岛就已经开始了一场精神上的去汉字化。1895年清政府于《马关条约》中,正式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家。虽然两国使节往来 不断,但是中国文化在朝鲜的影响力已大 大减弱,既然正统地“天朝大国”已不复存在,朝鲜人民对于朝鲜本国文化的民族意识开始迅速生发。代表韩国本土文化的表音文字,即现在的韩文,受到推崇,而传统的汉字则被朝鲜各阶层唾弃。
这种趋势随着 中国的国力衰弱而愈演愈烈。在那个西方统治世界的时代,世界被以西洋文明为标 准,划分文明和野蛮。自然,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亚洲,都被划入了野蛮之列。
这种思潮自然也影响了朝鲜半岛,彼时的朝鲜人认为甲午战争中国 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儒 学和中国古书,阻碍了发展。这之后,将汉字从朝 鲜文字中彻底清除,恢复韩文的纯正,成了韩国的全民共识。
汉字“软着陆”
从一些韩国人的角度看,去汉字化体现出一种文化的独立和民族的自豪感,这种民族主义的情绪,可以理解,不过作为使用两千多年的汉字,真的能在一朝一夕剔除吗?
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朝鲜语自汉语而生,51万个韩文单词中的70%原本就是汉字词,只有学会汉字才有可能更精准地掌握韩文。实际应用中,由于韩文的特点是一字可表多义,举例来说,一个韩文为(Gao)字,既表示“高”字,又表示“古”、“苦”、“告”、“考”等字,具体是什么字?
只能通过汉字注解,才能知晓。因此也才会出现目前汉字占四分之一的大韩民国《宪法》。
半个世纪去汉字化政策造成的后果是:如今的韩国年轻人(20岁~40岁)几乎成了“历史文盲”——到19世纪末为止,朝鲜王朝一直使用汉字撰写官方文件和历史著作,包括汉文的文学作品。图书馆里95%的图书是汉韩并用的,这些韩国年轻人根本无法阅读。如果真的将韩国古代官方文件、历史著作、文学作品中的汉字完全抹去,留下的只能是历史与文化的真空。
也因此,在新世纪之后的2005年,韩国政府提出了《推动汉字并用方案》,并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
其后,更有针对汉字缺失导致的韩国文化危机,韩国健在的历届国务总理21人中,除卧病在床的一人外,其余20人联合签名建议书敦促实施汉字教育,并被提交给当时的韩国总统李明博……
汉字,是韩国文化的根脉,也是韩国文化的“枷锁”。汉字背后,是韩国对历史的迷失与臆想,又是韩国文化的不甘与困境。